close


我們正處於快速發展的E時代(信息時代)中。
漫畫:朱慧卿
  (作者:趙婀娜 黃 千 張文瀟)
  當前一些影視創作在文化上陷入了一種道德和審美的虛無主義泥淖。這不僅與電影的審美觀、倫理觀、價值觀相悖逆,也可以說缺乏必要的文化底線和擔當。
  媒體應客觀反映社會事實,不媚俗、不唯利,對民眾進行正確的引導,進而形成一種價值導向,承擔起文化傳承與人文關懷的社會責任。
  何為文化的力量?如何不讓“泛娛樂化”消解了媒體的文化自覺與擔當?
  幾天前,在一場以“媒介融合時代,媒體的文化責任與擔當”為主題的研討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辭書學會原會長江藍生的發言令人深思:
  “今年8月,我見到一位1986年就到日本教漢語的女老師,她的丈夫是個日本人、早稻田大學教授。她說很多日本民眾希望能真誠地向中國道歉,但並不知道怎樣道歉才能取得中國人民的諒解。一次,他們夫婦到北京中國曆史博物館參觀,參觀了一天也沒能看完,走出博物館時,她丈夫只說了一句話,‘怎麼道歉啊?面對曾在文化上滋養過日本的國家,作為侵略者的日本是無論用什麼語言都無法道歉的。’聽了這位女老師的轉述我沉默了,這就是文化的力量,是比導彈、航母、核潛艇更有威力的力量。可惜我們目前許多媒體人自己身在其中,卻缺乏應有的認識。”
  江藍生說出了當下許多文化學者的憂慮:
  以電視媒體為例,2014年,文化類電視節目集體遇冷,綜藝節目“井噴式”的增長。進入2015招商季,從11月中旬開始,周五晚間將有9檔強勢的綜藝節目。整個4季度周末,將會有18檔不同類型的綜藝節目,明年的電視熒屏仍是綜藝年。大量的娛樂節目當道,文化節目處於被媒體邊緣化的險境。許多文化類節目被夾在崇尚傳統文化與滿足快餐式文化消費需求之間,尷尬而步履維艱。
  怎麼才能不讓“泛娛樂化”消解了媒體的文化擔當與文化自覺,在E時代,應值得每位媒體人自省與反思。
  “泛娛樂化”帶來了娛樂的狂歡,也帶來了焦慮與空虛
  “90後”白領小張每天早上醒來,第一件事是打開手機瀏覽文章,但紛繁複雜的消息流總讓他頭疼。“消息太多了,看不過來。好多推薦的文章點開一看,也都是些花邊八卦,看完就忘,沒啥意義”。小張的抱怨在紛繁複雜的E時代很具代表性。
  是的,這就是E時代信息傳播的現狀,快捷、豐富,卻也往往讓人眼花繚亂,甚至有一點“消化不良”。
  以電影市場為例,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指出,從所謂“屌絲”電影到所謂“毒舌”電影,從偶像電影到“粉絲”電影,從喜劇電影到“惡搞”電影,在近期一些較高票房的電影和較高收視率的電視劇中,這種低俗化現象不斷受到質疑。例如,有的作品角色用無底線的自我糟踐滿足觀眾的獵奇心理;有的刻意渲染對財富、地位、奢華生活的嚮往,不加節制地刺激觀眾的欲望;有的利用“粉絲情結”,誇大“高富帥”“白富美”的偶像魔力,不加掩飾地激發觀眾對“婚姻改變人生”的白日夢;還有的作品主人公欺騙成性、謊話連篇,但在故事中既不受懲罰也沒有完成心靈救贖……
  這些現象表明,當前一些影視創作在文化上陷入了一種道德和審美的虛無主義泥淖。這不僅與電影的審美觀、倫理觀、價值觀相悖逆,也可以說缺乏必要的文化底線和擔當。
  影視作品的現狀也折射出E時代整個輿論場的現狀:時尚媒體報道崇尚奢靡,無形倡導了消費主義;有些媒體過度追求獵奇,低俗代替端莊,為“博眼球”而媚俗,以求牟利。如曾引起輿論嘩然的“老外撞大媽”事件,網上所謂的“有圖有真相”實情是無證駕駛。同時,受到消費文化的影響,媒體的節目製作方面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著有信息沒思想,綜藝類節目獲追捧,文化類節目屢遇寒冰的現象。
  “人們越來越依賴電子媒介獲得信息,各類型的媒體為滿足大眾多元化需求也不停為消息註水,消費主義和娛樂訴求衝擊著原有的文化價值體系。”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王秀麗分析,這是典型的“泛娛樂化”的現象,在“唯點擊為王”的利益驅使下,內容娛樂化、“標題黨”、虛假新聞炒作等現象的背後,是商業利益在推波助瀾。
  媒體應固守責任擔當,不能淪為“市場的奴隸”
  文藝創作不能淪為“市場的奴隸”,媒體又何嘗不應如此?
  媒體應客觀反映社會事實,不媚俗、不唯利,對民眾進行正確的引導,進而形成一種價值導向,以培養文化素養,承擔起文化傳承與人文關懷的社會責任。
  但遺憾的是,當前的海量信息中,很多新聞真假難辨,即便源於同一事實的新聞,質量也良莠不齊。一些商業性網站為博得讀者眼球,經常斷章取義,甚至選擇與真實內容相差甚遠的主題作為文章標題。還有,由於新媒體傳播速度快、受眾範圍廣,一些新聞事件在沒有得到論證之前就被個別媒體盲目下結論。
  “中國社會正處於轉型期,開放與衝突並存,這種背景下,公眾會由於信息的不確定而不安,新媒體碎片化、淺表化、極端化表達的特點,勢必進一步激發普遍的焦慮心態。”有專家分析。
  “信息泛濫的時候,我們需要權威的聲音。這是主流媒體的專業素養與社會責任。”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萬資姿指出,娛樂化的“眼球”新聞和弘揚奢靡的價值取向不應成為報道的主流,新聞媒體報道不能離開客觀和獨立的準則。這是媒體的社會責任與文化擔當。
  文化自覺與擔當,應是媒體永恆的責任
  提及文化自覺與擔當,我們總是不禁想起費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並接觸到多種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的觀點,想到那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在日前召開的“媒介融合時代,媒體的文化責任與擔當”主題研討會上,江藍生還回顧了錢鐘書、楊絳先生的一件往事:
  新中國成立前夕,錢鐘書夫婦始終固守家鄉,別人問他們為什麼不走,楊絳先生說,一個人在緊要關頭,決定他何去何從的也許總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們不願逃跑,是不願去異國之邦,放棄自己國家的文化。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與語言。
  這就是文化的自覺與擔當。今天,在E時代,更顯得彌足珍貴。
  萬資姿分析,新媒體、自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存在著對立統一的關係。為更好地發揮媒體責任,“我們首先要以專業的精神和謙遜的態度去擁抱新媒體時代。同時,要嚴守傳統媒體在過往實踐中形成的一整套嚴謹的內容生產機制,這將是傳統媒體在互聯網平臺上的核心競爭力。最後,還需警惕海量網絡受眾帶來的虛假繁榮,對於一個負責任的媒體來說,美譽度、責任擔當比知名度和市場效益更加重要”。
  尹鴻指出,“擔當意識”是更高的責任與期望。如果說“底線”是對“有害性”的防禦,“擔當”就是對社會“共同價值”的建構。過去一個多世紀,中國文化發展歷經磨難、曲折往複;而過去30多年,中國又在文化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快步走過西方國家幾百年的發展路程;今天作為物質相對發達的世界經濟大國,我們需要進一步建設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人與國家之間、人與歷史傳統之間的關係。
  而在這個過程中,媒體的責任更加艱巨。
  令人欣喜的是,我們看到不少新媒體和自媒體已經自覺地扛起了“文化擔當與堅守”的旗幟,包括“灼見”“為你讀詩”等微信公共賬號,會精選一些代表中華傳統文化的作品推送,在泛娛樂化的大環境中,如一縷春風,獲得了不少受眾的青睞。
  在E時代,既有“變”的追求,也應有“不變”的堅守。期望所有媒體能秉持文化“堅守”,讓“文化自覺”成為媒體的永恆基因。
(原文標題:E時代,別讓泛娛樂化消解媒體擔當)
(編輯:SN00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tzyacindfr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